- 最后登录
- 2019-12-10
- 在线时间
- 7390 小时
- 荣誉
- 110 星
- 注册时间
- 2011-9-29
- 积分
- 16502
- 帖子
- 4606
- 主题
- 524
- 精华
- 1
- UID
- 52
   
- 精华
- 3926
- 积分
- 16502
|
发表于 2014-1-13 23:06:23
|显示全部楼层
风华一甲子 同窗再聚首——医学院51年级校友回母校团聚
2011-10-19
六十年一甲子,10月18日上午,东南大学医学院51年级校友回到母校,来到魂牵梦萦的丁家桥校园,重温同窗之情,寻觅当年求学的足迹。东南大学浦跃朴副校长、丁家桥校区、医学院、附属中大医院党政领导参加了欢迎会。
一听到“丁家桥”,就激动
东南大学医学院几经变迁。60多年来,经历了中央大学医学院、南京大学医学院、华东军区医学院、第三军医大学、第五军医大学……后来,变成铁道医学院,2000年,铁道医学院又归到东南大学。
虽然学校几经分合,但唯一不变的是校址一直在丁家桥校区。老校友们对曾经学习过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,他们说,现在只要一听到“丁家桥”三个字,就十分激动,60年前上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。
51年级的老师、如今已93岁高龄的蔡锡类教授也来到了聚会现场。虽然学生们都已白发苍苍,但蔡老师依然能认出个别学生,“虽然名字叫不上来,但面孔十分熟悉。”蔡老师的身体很健康,还经常骑自行车到学校。
这次聚会的“牵头人”、中大医院整形外科冷永成教授说,虽然同学们毕业后各奔东西,但大伙儿每逢十年都会聚会。上次同学聚会是在1999年。
60年前,食堂吃得不比现在差
想想60年前的大学生活,很多老校友都觉得那段时光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。欧阳谐老师说,当时学校都是两层小楼,宿舍是8个人一间。南京是出了名的“火炉”,夏天学生们热得受不了,跑到操场上睡觉。
欧阳谐回忆说,学校当时已经由部队托管,上学吃饭都不用自己出钱,很多老校友至今都怀念学校的食堂,荤菜和素菜都有,顿顿都能吃饱,一点都不比现在差。
在60年前,东南大学医学院的教学条件可以说是全国领先的。“学校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,除了要上晚自习外,寒暑假学生们也都呆在学校,不能回家,5年的学制,4年上课,1年实习,解剖课、生理课,观察寄生虫……这些课程我们都学得非常扎实。”欧阳老师说。
那时的爱情
一个班77名学生中有10对夫妻
51年级入学的学生共300人,这次是4班、5班的聚会。这两个班大多数学生是口腔和放射专业的。“我们4班一共有77个学生,班对儿有10对呢。”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谈起有关爱情的话题,脸上溢出笑容。在60年前的大学校园里,他们怎样谈恋爱?
孙正元和金东方两位老人就是4班的班对儿之一,金东方告诉记者,学校禁止恋爱,在一、二年级的时候,只能把这份好感暗藏心中。三年级以后,大家的胆子稍稍大了些,不过谈恋爱的保密工作得做足。老伴儿插嘴说,“我们只能眉目传情,私下写情书”。直到毕业前几个月,大家才慢慢发现原来班上谁和谁是一对恋人。
口腔医生的“结晶”
都是口腔医生
77岁的周以钧和78岁的丈夫毛天球(如右图)都是口腔医生。丈夫现在是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、一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那时,漂亮的周以钧是班上的文艺骨干,而毛天球是体育骨干。在周以钧眼中,毛天球好学、人品好。大学5年,前4年,他们是好同学好朋友,最后一年,他们一起实习,彼此吐露心声。即使这样,他们在填写工作志愿时,一个填写了新疆,一个填写了西藏。不过,因为成绩优异,老师让他们留校了。后来学校几经变迁,最终他俩到西安,做老师、当医生,与口腔打了一辈子交道。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,他们的儿子、媳妇、女儿、女婿、外孙都成了口腔医生。加上他们俩,全家总共有7名口腔医生。
三次服从分配
他戍守边疆大半辈子
78岁的林一南说,三次服从分配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。
“当年,我们高中毕业经过统考考上大学。”大一报到时,大家才知道学校由部队接管了。当时学生们对部队并不了解,一个月后,有一半学生转走了,林一南选择服从学校安排。
三年级时,学校要给学生们分专业,“我们4班分成放射和口腔两大专业,当时这两个专业都是冷门,很多同学不太乐意。”第二次服从安排的林老如今成了口腔专业的权威。他人生中的第三次服从就是毕业分配。来自浙江宁波的林一南服从分配,到云南昆明支边。他现在是云南省口腔学科带头人。
转行到航空医学
他为航天员上了第一堂课
大学时期,王德汉学的是放射专业,但没想到大学毕业后,王德汉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,在北京从事航空医学方面的研究,一干就是一辈子。
上世纪70年代,我国开始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,并开始选拔、训练航天员。王德汉是参与人员之一。1992年,我国再次进行载人航天的论证。从1996年、1997年开始选拔航天员,杨利伟就是其中一个。2003年,杨利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,走出返回舱时,王德汉站在人群中激动得热泪盈眶。杨利伟和翟志刚、聂海胜刚被选为航天员时,王老给他们上了第一堂课:《为什么要送人上太空》。
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医学院学生。他们当年投笔从戎,毕业后分配到各大军区、各大兵种、军医院校、研究院、部队基层和边疆院所,为祖国的改革建设,奉献了智慧,奉献了青春。60年,弹指一挥间,一个个热血青年也变成了子孙满堂的耄耋老人,而东南大学医学院也几经分合。今天,51年级近百位老校友回到人生起步的丁家桥校园,校友们感叹“分合春秋事,渊源系真情”。校友们还向医学院赠送了锦旗和纪念画册。
|
|